什么是小儿斜颈?
小儿斜颈,指小儿一侧的胸锁乳突肌有包块、痉挛或发育不良而致头颈向患侧倾斜、前倾、颜面旋向健侧,颈部活动受限。
并常伴有患侧面颊部及眼裂较健侧变小的一种的颈部畸形疾病。
其他还包括由斜视或听力异常导致的
斜颈,局部炎症、肿瘤、脊髓异常导致的斜颈。
习惯性斜颈可能和姿势相关,一般可称为姿势性
斜颈,不作为病理状态。
小儿肌性斜颈,一般认为是在宫内姿势异常,或未生产期发生的一侧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或筋膜室综合征,导致肌肉挛缩与变短。
双侧胸锁乳突肌不一样长,从而患儿脖子喜欢向肌肉短的一方倾斜,引发斜颈。
临床常见的4种引发小儿斜颈的原因是:胎位不正、脐带绕颈、产伤、遗传。
如不治疗,患儿会逐渐出现双侧脸部、眼睛大小不一样,患侧头颅骨低等症状,影响患儿外观。
1、影响宝宝美观(除了歪脖子外,有些宝宝会出现双侧面部及眼部不对称)。
2、长时间不治疗会影响咀嚼力及说话发音问题。
3、脊柱侧弯及斜视。
如何检测小儿斜颈?
一般患儿出生时症状即出现,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1/3处有肿块隆起,质坚硬,呈圆形或椭圆形,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动,按之则婴儿哭闹。
头部不论是平躺还是趴卧,患儿始终喜欢头倒向患侧,下颌转向健侧,肿块无红、肿、热、痛。
且在超声检查下可以看出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度及厚度明显不一样,且患侧肌肉呈梭形。
肿块型(颈部摸到或直接可看到一块凸起包块)这类型是最容易发现的;
发育不良型(习惯性)颈部无包块,颈部往一侧偏歪,颈部无力,常伴有面部不对称,此类型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种。
如果确诊是小儿斜颈,可以对肿块做轻柔手法按摩和牵拉来缓解肌肉挛缩的状态,以便拉长肌肉达到双侧肌肉等长的效果。
动作一:提起肿块轻拨揉挛缩的胸锁乳突肌,每次10-15分钟。
动作二:然后被动牵拉脖子肌肉,即向患侧90度水平转头,缓缓转动头部使下巴接近患侧肩部,做50次,3分钟。
动作三:向健侧90度掰头,使健侧耳垂接近健侧肩部,耳垂越能靠近肩部越好,做50次,3分钟。
做按摩治疗时,患儿的肩、胸部要有人固定。
每一步手法应轻柔,切忌暴力,牵拉动作要持续而稳定,建议整套动作每天坚持2—3次。
以上按摩方法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。
除了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外,在家也可以进行功能锻炼。
1、宝宝3-5个月左右,用玩具吸引宝宝注意力,趴在床上练习主动抬头,使下颌抬高,并慢慢转向患侧;
2、宝宝6个月,在端坐、爬行、站立时尽量让宝宝多向患侧转头,下颌必需高于肩膀,家长可用站立在患儿患侧或斜后方叫宝宝名或与其逗乐方法来练习;
3、颜面部有大小问题,尽量教患儿使用患侧牙齿咀嚼吃东西,来锻炼患侧肌肉使之发达。
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即早发现,早治疗,通过按摩手法大部分患儿可以治愈,但治疗周期长,需要家长和患儿每天且长期坚持。
另外,喂奶时以及用玩具吸引患儿注意时,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,坚持按摩效果大部分满意,如果按摩至一岁还未完全治愈则需要手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