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震即眼球震颤,是一种非自主性、有节律的眼球摆动,由于某些视觉的、神经的或前庭功能的病变导致的眼球运动异常。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性眼球震颤。临床上常见的眼震有以下8种类型:
1. 上跳性眼震
小脑遗传变性、梗死、多发性硬化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上跳性眼震。主要表现为上视时眼震加剧,可伴有异常垂直前庭反射和平稳追踪。
2. 下跳性眼震
可由 Arnold-Chiari 畸形、小脑遗传变性、梗死、多发性硬化及药物等原因引起。主要表现为下视、侧视时眼震加剧;可伴有异常垂直前庭反射,眼球平滑追踪异常。
3. 旋转性眼震

多见于梗死、多发性硬化以及静脉瘤,常伴有眼倾斜反应或单侧核间眼肌麻痹。上跳性、下跳性及旋转性眼震均属中枢前庭性眼震,病变累及相应的半规管中枢脑干前庭通路,导致前庭张力失衡。中枢前庭眼震常伴随其他临床体征,包括异常的眼球运动、姿势异常等,有助于帮助临床定位。
4. 凝视诱发性眼震(GEN)
GEN 临床上最为常见,是指眼球离开原位在离心固视位产生的眼震,眼震快相方向与注视方向一致。GEN 多见于小脑绒球及脑干环路损害(脊髓小脑共济失调、发作性共济失调 II 型、多发性硬化、梗死、后颅窝肿瘤)以及药物中毒(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、苯巴比妥、锂盐等)。反跳性眼震可与 GEN 伴发出现,可能与脑干、小脑等整合中枢的纠正侧视时向心性漂移有关。
5. 跷跷板眼震
跷跷板眼震是发生于眼球原位注视的双眼交替上下跳动性眼震。前半周期一侧内旋上升的眼球,在后半周期变为外旋下降;而对侧原本外旋下降的眼球也在后半周期反转变为内旋上升,两侧眼球交替往复运动如同「跷跷板」,故因此得名。摆动型跷跷板眼震没有明显的眼震快慢相,大多见于视觉通路障碍,如垂体瘤引起的蝶旁病变,可同时有双颞侧偏盲。急跳型跷跷板眼震有快慢相之分,故又称为半跷跷板眼震,由中枢耳石通路病变或垂直半规管前庭通路障碍引起,可见于中脑或延髓内侧损害。
6. Bruns 眼震
多见于脑桥小脑角区占位,是神经整合中枢及前庭功能联合损害所致的复合型眼震。向病侧注视时,出现低频率、大振幅眼震;向健侧注视时,出现高频率、小振幅眼震。
7. 分离性眼震
见于内侧纵束受累所致的核间性眼肌麻痹(INO)。患侧眼球内收障碍,而健侧眼球过度外展并同时形成眼震。
8. 变位性眼震
患者头位转变时出现眼震,眼震时伴发眩晕,眼震消失时眩晕消失或好转。
眼球震颤这种病不是很常见,而且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也不会重视这种病。这种病是指眼球会不自觉的发生震颤,而且这种病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。眼球震颤大多数都是可以治愈的,如果出现症状,最好尽快治疗。眼球震颤治疗方法有哪些呢?
一、眼球震颤治疗方法
1、矫正头位
有一些眼球震颤比较严重的患者,会因为平时看不清东西,就会开始习惯歪着头,长期下去头部位置就会出现异常。所以要治疗眼球震颤,首先就必须要矫正这种错误的头位。矫正之后可以降低震颤的频率,但是并不能完全让震颤消失。
2、切除本体感受器
矫正头位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术治疗,只需要将患者本体感受器切除或者破坏掉,就可以有效停止眼球震颤。切除本体感受器对人并没有明显影响,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视力,抑制眼球震颤。
3、药物治疗
有一些症状症状较为轻微的患者,是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治疗的。这种患者在服药后,基本上都可以让震颤的暂时性消失,但是日后还是会有反复的可能。所以要根治还是要使用手术。
二、眼球震颤症状
1、视力迅速下降
出现眼球震颤之后,患者的视力会迅速下降,看东西经常觉得模糊。有一些患者看东西会觉得眩晕,没有办法正常值直视一件物品,有时候只能通过余光来看。发展到后期比较严重的话,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失明。
2、恶心想吐
这类患者因为眼球无端正常的原因,大脑的平衡器官会受到影响,所以经常会有晕车的感觉。患者会恶心想吐,并且吃不下东西。
3、复视
除了以上这些症状之外,患者还会出现看东西重影的情况,这就是复视。这种症状经过治疗纠正之后就可以康复。
温馨提示: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,不作诊断依据;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,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